2012年9月2日星期日

從歷史看國民教育


國民教育要學生認識中國,今天我用中國歷史,跟大家對比中國的現況。

中共土改是為了要消除社會上階級不平等,令大家所得一致,消滅貧富懸殊。及至鄧小平改革開放,先讓一部份人富起來,他說出來的意思是想富起來的一幫助仍然貧窮的人也富起來。結果現在中國貧富懸殊嚴重。

貧富懸殊在中國是一個長期的問題。《漢書‧食貨志》提到秦國用商鞅變法之後,「庶人之富者累巨萬,而貧者食糟糠」,董仲舒評為:「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魏書》論袁紹:「袁氏政寬,在職勢者多畜聚」由次袁紹政策寬鬆,官員及有勢力人士就廣置田產,令到「豪強擅態,親戚兼併下民,貧弱代出租賦」,這些有權勢的人收買、侵吞平民資產,為他們工作,並代有錢人交稅。這是說有錢人買田買地收租,令貧者無法置業,被迫租住他們的房屋、租用他們的田地。

現在的情況,比起秦漢更嚴重。小數人掌控國企、大型民企,收入極豐,但很多人卻活動貧窮線之下。山西「煤老闆」用Banz、寶馬送他的寶貝女上學,但站在路旁的,是缺衣少布、鞋子殘破的窮人兒童。有錢人可以買大屋、坐名車,但老百姓卻日日怕自己的房子被強拆。現在的情況比秦漢更惡劣,至少當時沒有全國性強拆平民房屋。《論語‧季氏》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改革開放三十年,人民生活情況比開放前更惡劣。

另一樣是言論自由。原來中國文化很重視言論自由的。商朝開始設立言官,專門針對朝政、官員、皇帝不妥的地方發言,至明朝時一直有「不殺言官」的傳統。皇帝任人頂撞但沒有辦法,例如唐朝白居易是憲宗提拔,但總是跟唐憲宗對着幹,激得憲宗想罵他,但另一大臣李絳的勸解之下,不單沒有懲罰,還繼續重用。(《新唐書‧卷132‧列傳第四十四‧武李賈白》「後對殿中,論執強鯁,帝未諭,輒進曰:「陛下誤矣。」帝變色,罷,謂李絳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爾,我叵堪此,必斥之!」絳曰:「陛下啟言者路,故群臣敢論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使自為謀,非所以發揚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

到明朝時中國經歷了言論自由的黑暗時期,就是著名宦官魏忠賢當政的時代。有一次,他上朝前突然對一個大臣說,這個大臣昨晚在家中說了甚麼,還拿出一幅畫來,畫了這個大臣和妻子的坐姿,家裡的擺設。原來魏忠賢派了東廠的特務,到大臣家裡監聽,還繪下當時的情形。後世說魏忠賢和東廠作惡多端,對比現在又怎樣呢?

現在的情況是,中國人平日上網、電話、SMS都受到嚴密監視,如果政府覺得有甚麼不利行為,可以派人全國跟蹤,甚至令人消失。監視嚴密程度比魏忠賢時期更甚。

說了這麼多,難道國民教育只能說壞,不能說好的一面嗎?這就要看好壞的比例,以及你想做一個怎樣的中國人。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說的是天下有各種問題,從政者應該發現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到大家的問題都解決了,快樂了,從政者就快樂了。為中國好,就要不停提出困難之處,指出不足之處,給予建議去改變,甚至親自用各種方法改變。如果一味唱好,就是南宋的賈似道。蒙古人圍困襄陽城七年,皇帝也有所聽聞,但賈似道一直封鎖消息,亦不派兵幫助。皇帝問起來,他就說:「陛下看看,臨安城安定繁榮,根本沒有戰爭的亂象,不要聽信傳言。」結果襄陽城彈盡糧絕,人民易子而食,守將不忍心,於是開城投降。你想學為中國解決問題的范仲淹,還是隱惡揚善、隱瞞真相的賈似道?

一個不說壞,只說好,還要監察你感情的國民教育,怎能令學生真正有愛國情操?

示威遊行很激進嗎?漢末十常待亂政,發生當時民間很大迴響的「黨錮之禍」。黨錮之禍是當時「準公務員」太學生議政,又集會請願,抨擊十黨待亂朝政,要求釋放打擊地方宦官勢力的官員,並提出治理國家的方法。結果宦官借皇帝之名,將太學生稱為朋黨,說他們誹訕朝廷,趕回鄉,終身不准為官。第二次不單只流放,還囚禁、殺戮這些太學生,並株連五族師生。這不就是現在中國甚至香港發生的事嗎?朝廷只准有一種聲音,用盡方法打壓反對者,甚至殺害反對者例如六四事件。

原來中國人很支持這些示威的太學生,當時普通人都知道朝政有問題,他們生活艱難。聽到這些人被禁錮,認為太學生為人民發聲沒錯,紛紛表達不滿,民怨再加深,最終爆發黃巾之亂。和平示威最後被殺害,你說說吧,你支持太學生,還是十常待?

2012年5月2日星期三

寫在陳光誠離開美國大使館後


寫在陳光誠離開美國大使館後

山東失明維權律師陳光誠,在其他維權人士協助下,離開軟禁他的東師古村住所。山東政府幹部深夜進入他兄長的住所,被姪子砍傷後,有傳陳光誠的妻子、兄長及姪子皆被毆打,至今下落不明。而協助光誠離開的維權人士「珍珠」何培蓉,現今亦失去聯絡。

陳在美國騅北京大使館停留數天之後,表示不願離開中國,而自願離開大使館,目前在北京一家醫療機構內。

其實也不由得他選擇。妻子、兄姪皆在山東政府手上,如果他離開中國的話,難保證發生甚麼事。他在公開片段中表示,在非法軟禁其實,他的家多次被搶劫,百多個公安、刑警、黨政幹部日夜監視,拘禁人員毆打他的母親和太太,希望溫家寶可以保障他家人的安全。

陳光誠的下場,要視乎北京如何對待他。如果放歸山東,陳將會面對更嚴峻報復。如果留在北京,甚至家人可以到北京,將會被軟禁,但人命是保得住的。然而任何一個可能性,最少都會注定一世被監視軟禁,不可能再自由出入,也不可能再做他法律維權的事業。

至於中共如何處置,是不可能用常理去想的。這次問題並不是法律問題,而是面子問題。堂堂一個百人監視團隊,可以讓一個瞎子走失,山東省這次是天大的沒面子,難怪陳光誠逃走後,幹部會找他的親戚報復。在北京立場,陳光誠走到美國大使館內,事件外揚,也是沒面子。凡令他們沒面子的人,不論對錯,皆會封殺;凡令他們沒面子的事,不論對錯,皆會否定。

情況如同朱元璋的空印案。明朝規定,地方每年要派員帶文件到中央,交戶部核對帳目,如果有錯了,就要立即回地方重做。但一來一會要幾個月,太花時間,地方官就在空白紙上蓋印,以便發現錯誤時,在戶部即時重寫,省卻來回時間。

朱元璋發現了這件事件,覺得這是瞞着他走偏門,自己立的規則被這班人無視了。民間有一位百姓叫鄭士利,上書為百官說情,百官的難處,也同時說朱元璋這樣做是為百姓好,來個和稀泥,結果被罰做苦工。

其實朱元璋不是不知道問題所在,但百官瞞着他這樣做,就是無視自己的權威,因此就算自己錯,百官情有可原,也不能放過他們。結果朱元璋將全國所有主印官員都殺掉,副手打100杖再充軍,各省按察使司亦要負上監管不力的罪名。

中共的心態與朱元璋很似,自尊心很高,重視權威,不會認錯。因此陳光明回去後,不可能有好日子的。

陳光明事件,並不會令維權有更大進展,未來的路一樣艱辛。分析中共一定要看世界共產黨發展史。現今的共產黨不是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主義文爾什維克黨,而是列寧的以共產主義為招牌、行極權主義之實的布爾什維克黨。這黨承傳下去就是史太林、毛澤東。布爾什維克黨主張黨內精英治國,架空國會,將一切權力集中少數精英。這與馬克思的原意相反。

布爾什維克黨以階級鬥爭為綱,少數精英統治者為了權力穩定,可以做任何事。例如當年史太林就在與德國開戰前清洗黨、政、軍,被害人數超過70萬,包括天才將領圖哈切夫斯基。後來朱可夫與史太林就基輔防衛問題起衝突,史太林即調走他,結果基輔一戰被殺人數達66萬。現在的中央未必如史太林朱元璋般瘋狂屠殺,但借用各種手段鞏固權力的心態沒有改變的。

維權人士影響的是當地官員的政績,同時影響官員的錢途,因此官員會盡力打壓。萬一沒有名人、民眾或外國人撐腰,動搖既得利益的維權人士或改革派,下場會很慘。楚國的貴族在楚悼王過身後,還未入土為安,即亂箭射死改革者吳起。

陳光誠就算有楊繼盛的堅毅、楊漣的勇氣,但不會改變到甚麼的,除非全國大規模示威,甚至暴動。但要民眾知道事件,需要有效的傳播媒介。如今傳媒皆在既得利益者之手,互聯網、電話甚至短訊也被控制與監聽,要民眾得知事件並不容易。

現今中國是歷史上最沒自由的年代。史上但凡統治者控制言論、以言入罪,皆會得到惡名。周厲王在路上聽到有人說他不好,即叫人殺了說話者。漢末太學生議政,十常侍將他們監禁(驅逐出國子監,即封殺為官的道路),史稱黨錮之禍。元朝買菜刀要實名。明朝楊繼盛上疏痛斥嚴嵩,結果嚴嵩指使錦衣衛打100大板,打得皮開肉爛,最後安插罪名殺死。魏忠賢派東廠密探視察大臣一舉一動,連大臣在家中躺著與妻子說話的事情,也畫成圖畫向他匯報。清代文字獄只要舉報者說得通就成立,考官出題「維民所止」也被誣告殺死。現在的中國是怎樣呢?買菜刀實名制,政府監控人民言論,監控傳媒、網上消息、網上通話、電話、短訊,派人跟蹤目標人物,如有任何損害他們利益的人,可能會被軟禁或人間蒸發。這不是中國史上最黑暗的年代嗎?

2012年4月27日星期五

濟公: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濟公: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濟公要救世人,所以要進入最普通嘅人群之中,同一般人一齊飲酒食肉,等對方認為係自己人,咁就方便醫人同埋講佛偈。
一般僧人都守戒律,唔明佢點解要咁做,所以同門告到佢師父慧遠個度。慧遠話:「佛門之大,豈不容一癲僧?」
後來慧遠圓寂後,輾轉到民間,因為平時癲癲傻傻,同一般人一樣食肉飲酒,加上醫術高明,得到民眾喜愛。
然而濟公講過以上一首詩: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前兩句講自己,雖然飲酒食肉,但係心中佛學堅定不變。佢要飲酒食肉,因為要救飲酒食肉的人,因此其他人學佢飲酒食肉嘅話,已經唔啱。再者,學佛之人,如果認為濟公可以飲酒食肉,以為無問題,甚至認為只要心中有佛,破戒無所謂,就即係無晒原則,等於入咗魔道。

2012年4月23日星期一

一切都貶值 自尊虛榮心何價

一切都貶值 自尊虛榮心何價


2012年4月16日星期一見報

 撰文:鄭寶生、李勁然
欄名:國金札記

 糖又加,鹽又加,量化寬鬆又話加,貶值的何止鈔票?最近一期《經濟學人》便提到一種「泛膨脹」(panflation)現象,衣食住行都在貶值,連我們的自尊或虛榮心也在貶值。
14號腰圍 實際是18號
先說衣服。報道指,現在英國尺碼14號的女裝長褲,其實等於70年代的18號,腰圍比當年的14號足足寬了4吋,美國也有同樣情況。原來時裝公司為求令女士們「自我感覺良好」,故意放寬標準,製造驚喜刺激消費,須知英國有五分三成年人體重超標,美國更達四分三!
食物的膨脹也不遑多讓。在薄餅店,你只會見到普通批、大批或超大批,連鎖咖啡店的杯子,亦只有中杯、大杯、特大杯,似乎「小」是一種禁忌。當中也許有中華文化的影響︰明明是「乞兒雞」,偏偏叫「富貴雞」;隨便找來一間酒樓的婚宴套餐,每圍5,000多元的叫「翡翠」套餐,貴一點是「明珠」、「鑽石」,難怪電影《食神》裏的雜碎麵叫「刻骨銘心初戀金銀情侶套餐」,只賣99.99元。
到海外旅遊,更可貼身體驗膨脹。客機的經濟艙,每個人都知道是「沙甸艙」,英航卻稱之為「世界旅客艙」,法航稱為「旅行家之艙」。去到酒店,入住的房間不是「尊貴客房」,就是「豪華房」或「超豪華房」,好像「標準房」已不是人住的。多年前,有地產商以「五星級的家」做口號,不少人已問︰家不是酒店,怎可以打星星?時至今日,劏房可以安置一家四口,便知「家」早已大幅貶值。
A級成績 等於以往C級
學業評分膨脹,對經濟影響可能最大。在英國的大學,教授出手愈來愈闊綽,拿A級的學生比例由25年前的9%增至現時的27%;美國大學畢業生,有接近45%是「A」students,而60年代的比例只有15%。英國杜倫大學(Durham University)的研究認為,現在的A級只等於80年代的C級。Straight A's氾濫,僱主怎樣挑選畢業生?是否會造成價格扭曲?
較早時,高盛一個執行董事辭職後狠批前僱主,原來高盛有1.2萬個執行董事,佔員工總數36%,職銜膨脹也算高盛文化。接待員當然重要,涉及客戶對公司的觀感,大概可稱為「初步印象董事」(Director of First Impressions),正如勞工處的網頁會顯示「餐飲服務款待專員」的空缺(即是侍應)。給員工一個漂亮職銜,可以代替加薪。
自尊或虛榮心,每個人都有,但以前不是這個樣子的,只能說市場太扭曲,一切都貶值。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5790ffe4-1f9e-4b0b-91ce-9077dbc322ef-209073?keyword=%25E6%25B3%259B%25E8%2586%25A8%25E8%2584%25B9&source=search

2012年2月14日星期二

這不是新聞,這是笑話

某傳媒報道明報呀戚與梁振英有親戚關係,明報回應,新聞如下:

明報就傳媒查詢發表聲明
2012-02-14 15:50:00

1.明報有關各特首參選人的偵查報道工作,涉及多個小組(包括經濟組、港聞偵查組、一般組、政情組及突發組),按照一貫的新聞編採安排,由總編輯及執行總編輯親自領導及監督,每宗偵查報道從籌劃到刊出都經過內部多位資深同事反覆審核,確保準確公允。

2.明報助理總編輯兼偵查組組長戚本業的外祖父的堂家姐的兒子隋鴻發,是梁振英先生的姐夫,雖然這種非直系親戚的關係按編輯部慣例並不需要申報,但戚本業在編輯部內從未隱瞞其與隋鴻發或梁振英的遙遠親戚關係,偵查組各組員均知悉。明報編輯部確認,戚本業在處理有關特首參選人的偵查工作中表現客觀嚴謹,符合專業要求。

明報編輯部

http://news.sina.com.hk/news/32/1/1/2577152/1.html

-------------------------------------------------------

題目不是說這份聲明,而是說那份爆這單料的報道。

爆料與說笑話其實差不多。說笑話的技巧,其中幾種為大家熟悉的是低級趣味、語帶相關、認知落差。當中認知落差與爆料一樣,落差越大,效果越好。例如:「老婆:我頂唔順呢度啦,我要返娘家!老公:好呀一齊走!落樓下買隻雞俾外母加餸先。」

爆料呢,就要爆得與公眾認知不一樣。例如公眾知道違規建築是不對的,某某高官早幾個月前已收到通知,現在還未改,而且不是一般的改建,是超豪的改建,泳池開天窗,下面地庫酒窖可以一邊飲紅酒,一邊看美女游水。太誇張了吧,改建規模高官之中稱冠是吧,知法犯法是吧。讀者一看,高官加上改建規模,公眾猛然發覺「司長就是壞人」,就是有份量的震撼。

這個人物關係是不是值得報道呢?就要看大眾的認知。一般而言,大家覺得所謂「親戚關係」、「關係密切」,止於表兄弟、表侄子/女、姨甥。再遠一點的,一年見一面也有疑問。這是香港社會的認知。而「戚本業的外祖父的堂家姐的兒子隋鴻發,是梁振英先生的姐夫」,根據某人的解釋為梁振英是呀戚的「表舅父的叔仔」,呀戚是梁振英的「姐夫的表姨甥」。天呀,試問誰人有這種的親戚關係經驗,而兩人互相認識且關係密切?沒有吧。

所以,這篇報道本身就不符合爆料的原則──認知落差。某傳媒竟然利用這種報道,作為爆料新聞,記者是一個問題,高層決策者的問題更大。做了這麼多年新聞,連怎樣的內容能吸引讀者也不懂?連公眾認知也不知道?竟然認為這種關係報道可以製造聲勢、引起共鳴?如果有這種想法的人竟能做決策者,我很有信心將來可以做傳媒高層。

怎樣才是公眾認知落差呢?其實高登網友的圖就是:

http://i1229.photobucket.com/albums/ee466/thinkpanda/Slide1-1.jpg

將兩人的關係表列出來,一般人一看就明白,這是很疏遠的關係,在一般的社交之中,這種關係的人幾乎是互相不認識的。而製圖者用紅色大字及箭嘴,將兩人連起來說「關係密切!!」這就是違反了一般公眾的認知,製造了認知落差,幽默就出來了,大家一看也笑了。

順道提一下,人際關係之中,有一個理論叫「六度分隔理論」,說的是隨便找兩個人,中間經過六重人際關係,包括親戚、朋友、同學、同事等,就可以將原本互不相識的兩人連在一條關係線上,變成「有關係」。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以下網頁: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AD%E5%BA%A6%E5%88%86%E9%9A%94%E7%90%86%E8%AE%BA

http://tw.myblog.yahoo.com/jw!oT7klI6TQ0JGbLlzfu4-/article?mid=7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