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傳媒報道明報呀戚與梁振英有親戚關係,明報回應,新聞如下:
明報就傳媒查詢發表聲明
2012-02-14 15:50:00
1.明報有關各特首參選人的偵查報道工作,涉及多個小組(包括經濟組、港聞偵查組、一般組、政情組及突發組),按照一貫的新聞編採安排,由總編輯及執行總編輯親自領導及監督,每宗偵查報道從籌劃到刊出都經過內部多位資深同事反覆審核,確保準確公允。
2.明報助理總編輯兼偵查組組長戚本業的外祖父的堂家姐的兒子隋鴻發,是梁振英先生的姐夫,雖然這種非直系親戚的關係按編輯部慣例並不需要申報,但戚本業在編輯部內從未隱瞞其與隋鴻發或梁振英的遙遠親戚關係,偵查組各組員均知悉。明報編輯部確認,戚本業在處理有關特首參選人的偵查工作中表現客觀嚴謹,符合專業要求。
明報編輯部
http://news.sina.com.hk/news/32/1/1/2577152/1.html
-------------------------------------------------------
題目不是說這份聲明,而是說那份爆這單料的報道。
爆料與說笑話其實差不多。說笑話的技巧,其中幾種為大家熟悉的是低級趣味、語帶相關、認知落差。當中認知落差與爆料一樣,落差越大,效果越好。例如:「老婆:我頂唔順呢度啦,我要返娘家!老公:好呀一齊走!落樓下買隻雞俾外母加餸先。」
爆料呢,就要爆得與公眾認知不一樣。例如公眾知道違規建築是不對的,某某高官早幾個月前已收到通知,現在還未改,而且不是一般的改建,是超豪的改建,泳池開天窗,下面地庫酒窖可以一邊飲紅酒,一邊看美女游水。太誇張了吧,改建規模高官之中稱冠是吧,知法犯法是吧。讀者一看,高官加上改建規模,公眾猛然發覺「司長就是壞人」,就是有份量的震撼。
這個人物關係是不是值得報道呢?就要看大眾的認知。一般而言,大家覺得所謂「親戚關係」、「關係密切」,止於表兄弟、表侄子/女、姨甥。再遠一點的,一年見一面也有疑問。這是香港社會的認知。而「戚本業的外祖父的堂家姐的兒子隋鴻發,是梁振英先生的姐夫」,根據某人的解釋為梁振英是呀戚的「表舅父的叔仔」,呀戚是梁振英的「姐夫的表姨甥」。天呀,試問誰人有這種的親戚關係經驗,而兩人互相認識且關係密切?沒有吧。
所以,這篇報道本身就不符合爆料的原則──認知落差。某傳媒竟然利用這種報道,作為爆料新聞,記者是一個問題,高層決策者的問題更大。做了這麼多年新聞,連怎樣的內容能吸引讀者也不懂?連公眾認知也不知道?竟然認為這種關係報道可以製造聲勢、引起共鳴?如果有這種想法的人竟能做決策者,我很有信心將來可以做傳媒高層。
怎樣才是公眾認知落差呢?其實高登網友的圖就是:
http://i1229.photobucket.com/albums/ee466/thinkpanda/Slide1-1.jpg
將兩人的關係表列出來,一般人一看就明白,這是很疏遠的關係,在一般的社交之中,這種關係的人幾乎是互相不認識的。而製圖者用紅色大字及箭嘴,將兩人連起來說「關係密切!!」這就是違反了一般公眾的認知,製造了認知落差,幽默就出來了,大家一看也笑了。
順道提一下,人際關係之中,有一個理論叫「六度分隔理論」,說的是隨便找兩個人,中間經過六重人際關係,包括親戚、朋友、同學、同事等,就可以將原本互不相識的兩人連在一條關係線上,變成「有關係」。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以下網頁: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AD%E5%BA%A6%E5%88%86%E9%9A%94%E7%90%86%E8%AE%BA
http://tw.myblog.yahoo.com/jw!oT7klI6TQ0JGbLlzfu4-/article?mid=7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