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貶值 自尊虛榮心何價
2012年4月16日星期一見報
撰文:鄭寶生、李勁然
欄名:國金札記
糖又加,鹽又加,量化寬鬆又話加,貶值的何止鈔票?最近一期《經濟學人》便提到一種「泛膨脹」(panflation)現象,衣食住行都在貶值,連我們的自尊或虛榮心也在貶值。
14號腰圍 實際是18號
先說衣服。報道指,現在英國尺碼14號的女裝長褲,其實等於70年代的18號,腰圍比當年的14號足足寬了4吋,美國也有同樣情況。原來時裝公司為求令女士們「自我感覺良好」,故意放寬標準,製造驚喜刺激消費,須知英國有五分三成年人體重超標,美國更達四分三!
食物的膨脹也不遑多讓。在薄餅店,你只會見到普通批、大批或超大批,連鎖咖啡店的杯子,亦只有中杯、大杯、特大杯,似乎「小」是一種禁忌。當中也許有中華文化的影響︰明明是「乞兒雞」,偏偏叫「富貴雞」;隨便找來一間酒樓的婚宴套餐,每圍5,000多元的叫「翡翠」套餐,貴一點是「明珠」、「鑽石」,難怪電影《食神》裏的雜碎麵叫「刻骨銘心初戀金銀情侶套餐」,只賣99.99元。
到海外旅遊,更可貼身體驗膨脹。客機的經濟艙,每個人都知道是「沙甸艙」,英航卻稱之為「世界旅客艙」,法航稱為「旅行家之艙」。去到酒店,入住的房間不是「尊貴客房」,就是「豪華房」或「超豪華房」,好像「標準房」已不是人住的。多年前,有地產商以「五星級的家」做口號,不少人已問︰家不是酒店,怎可以打星星?時至今日,劏房可以安置一家四口,便知「家」早已大幅貶值。
A級成績 等於以往C級
學業評分膨脹,對經濟影響可能最大。在英國的大學,教授出手愈來愈闊綽,拿A級的學生比例由25年前的9%增至現時的27%;美國大學畢業生,有接近45%是「A」students,而60年代的比例只有15%。英國杜倫大學(Durham University)的研究認為,現在的A級只等於80年代的C級。Straight A's氾濫,僱主怎樣挑選畢業生?是否會造成價格扭曲?
較早時,高盛一個執行董事辭職後狠批前僱主,原來高盛有1.2萬個執行董事,佔員工總數36%,職銜膨脹也算高盛文化。接待員當然重要,涉及客戶對公司的觀感,大概可稱為「初步印象董事」(Director of First Impressions),正如勞工處的網頁會顯示「餐飲服務款待專員」的空缺(即是侍應)。給員工一個漂亮職銜,可以代替加薪。
自尊或虛榮心,每個人都有,但以前不是這個樣子的,只能說市場太扭曲,一切都貶值。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5790ffe4-1f9e-4b0b-91ce-9077dbc322ef-209073?keyword=%25E6%25B3%259B%25E8%2586%25A8%25E8%2584%25B9&sourc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