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日星期三

派錢?如何派?

曾俊華公布2011-2012預算案後,不論中產到無產甚至負資產也不滿,最後修改了最受爭議的「向強積金注資6000元」方案,變成向所有持有成人身份證的人每人派6000元,及減薪俸稅75%,上限也是6000元。

前幾日信誓旦旦沒有修改空間的曾俊華,過幾天就飄移轉軚,其實是意料之內。今年是選舉年,左中右各派自然拿財政預算大造文章,這是很正常的。政府見到連建制派也不滿,擔心立法會無人支持自己,修改一下也是正常的。但這就顯出政府的無能、財政預算與市民脫節了,不然擔心甚麼?

派錢真的有用嗎?

派錢的政治作用大於經濟作用。派錢的意思是:「你唔滿意呀?俾錢你同我收聲。」最無可奈何之下才做的事。看看澳門,為甚麼人家每年派錢?除了大量財政盈餘外,還有給未受惠賭業的人「掩口費」的意思。收了錢,大家歡喜,我識做時你識做啦!可惜派錢一出,背後的意義更大:沒有解決當前問題的方法和意思!

衣食住行樣樣有問題

衣食住行對很多香港窮人來說,一直都是大問題。衣服食物樣樣貴,粟米斑塊飯33元至35元,怎樣吃得消?這邊廂來貨價貴,那邊廂大業主說要加租,食肆零售怎能不加價?米價呢?十公斤米要百多元,根據某食米達人說,近期的米不單貴,而且品質差得很!從前十元四支的粟米,剛有人報告說要六元一支。從前十元足夠煲湯的豬肉,現在買十多元還嫌縮水(或注水)了!

住呢?08年我看過11x萬的樓,現在要19x萬以上。千多二千元多的板間房、籠屋,佔去低入息人口的收入一大截。香港不是不夠住宅,住宅與家庭比例一向超過1,即是住宅多於家庭。為甚麼大家住的地方越來越小?可以買得起租得起的地方越來越少?財政預算沒有正視公屋、居屋的需求,也沒有正視資金炒樓帶來的壞影響,當然沒有做甚麼去改善情況。

行方面呢,市民交通支出一向龐大,之前的交通津貼換了家庭為單位,令不少低收入人士不合資格。其他人呢?交通工具可加可減機制呢,甚麼時候會減價?小巴建議增加座位換取三年不加價,政府一口拒絕,這是那門子的腦袋想的!

沒有正視遠一點的危機──長者與醫療

政府每年增加千多個宿位,當中二百多個屬於需要長期照顧的行動不便的長者。問題是現在排隊輪候宿位的長者,輪候時間可能比公屋更長!一千幾百個宿位無可能應付如此大的需求,很多長者在特時已過世。這方面的投資足夠嗎?遠遠不夠!還有醫護人員的培訓與投資呢?影也沒有!

大家知道香港人口急遽老化,再過十多年,退休人口佔香港人總數的四份之一。未來長者醫療福利是大挑戰,為甚麼不開始去解決問題?政府當真是「今天的事今天做,明天的事明天做」?

再看醫療方面,醫管局不時說人手流失嚴重,好應該增加薪酬吸引更多人進公立醫療系統,以保障運作正常及擴充所需。有去過看急症的人都知道,急症室經常有不少人排隊。隨著貧窮長者越來越多,需求只會有增無減,實在有擴充的需要。除非政府認為窮人為慳錢不會看醫生吧!另外婦產科人手及床位也不足,只要去某親子網站看看就知道,但似乎沒有這方面的支援。

派錢真的改善問題?

派錢可以解決燃眉之急,但不能解決當前社會問題。以上種種問題都要用大手術處理,不是每年派錢就可以的。正如食物銀行每三個月收一次政府資助,只夠向個人提供七個星期的糧食,其餘七個星期得自己想辦法。為甚麼他們要去食物銀行?不是純粹「無得食」的原因,「無得食」背後還有很多種種根深蒂固的問題,有些人就算每天做十幾小時,得到的薪金仍是太微薄。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動用各種大手術才行!

換個腦子才有意識行動

政府為甚麼不去解決這些問題?相信有不少人都覺得,政府管員與民脫節。某些愛喝紅酒的高官,根本就沒有「窮人」這個概念,或者打從心底裡認為窮是「抵你死,鬼叫你唔發奮」,終日沈迷於60-70年代獅子山下的故事,而不知人間何世。

這些人腦袋最大的問題,就是「新自由主義」經濟觀中毒太深。新自由主義崇尚自由經濟、大市場小政府、市場決定論、市場調節、全面競爭、外判、福特主義目標為本管理、GDP至上、盈利增長至上。政府將領匯上市就是一大好例子。然而他們不知道這種做法對低下階層來說是致命的,或有心不去理會。市場調節真的是好事?套用凱恩斯的說話:「長遠來說,我們都死光了。(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你叫三餐不繼的人等物價回落?還是叫等入老人院的長者自然死亡來「市場調節供求關係」?

醫療、長者、窮人──香港三大長遠問題

醫療、窮人問題可能大家看得多了,或者說說長者問題。十年後每四個人就有一位是退休人士,再過十年八載,這些人的醫療及日常照顧問題將會成沈重負擔。到時候不要推廣甚麼多些照顧長者之類的廣告了,照現今高通脹低增長的環境,只會越來越多人手停口停,越來越多長者,如要人照顧的話就要到「日托」,即日間安老院舍。人手培訓及設備方面需求都很大。怎樣面對呢?好吧,今次賣大包不收錢,說說我的看法。

老人城。在深圳距香港一小時車程的地方買地,建大型老人中心。無論需要長期照顧,還是不必特別照顧的本港長者都可以入住,收入按家庭可負擔支出來釐定。廣州到香港各間大學的醫學院、社工系、工程系等,都可以參加計劃,派學生實習之外,亦可以派人來做研究、試新藥、試新科技。參加的大學需分擔一些日常開支。另外城中開設各種店舖,由不必特別照顧的長者幫手打理,收入長者與管理者分成,長者可以用來再消費,管理者可以用來分擔營運支出。另外還可以開設直通車,接載長者的家人來回探親,並刺激城中消費。這樣做不單大大紓緩宿位排隊的問題,更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培訓基地,供應大量護理、社工人員投入香港長者服務。

喂,還有十幾年才發生問題,現在想也太早了吧!人家日本大企業,八十年代已經想到長者服務問題了,買地、建屋、培訓需時,現在還早嗎?

錢用在最重要的地方、用於最需要的人,才是真正的用錢之道,這樣派得值得。現在不分情由派6000元,值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