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4日星期六
巴菲特稅難以推行
美國總統奧巴馬想推行巴菲特稅,簡單來說即是向有錢人徵更多稅款,然而這是難以過關的。隨著巴勒斯坦向聯合國提交立國建議,推行巴菲特稅可說是極渺茫。
美國的有錢人並非都是如巴菲特一樣,著眼於美國整體及長遠利發展,當中有很大部份人只會看自己的利益。事實上巴菲特這種有「左傾」思想的有錢人只是少數,這些人主要受自由派思想影響,賺錢不忘回饋社會,例如巴菲特蓋茲就承諾過身後損出所有身家作慈善。其實大部份美國有錢人都是「右傾」的。共和黨背後的大老闆,主要是能源商、軍火商、農產品貿易商和銀行家,這些人為利是圖,並不會為他人設想,而實行巴菲特稅正正損害他們的利益,試問共和黨怎能讓它通過?
為了補償這些有錢人的損失,奧巴馬在「放風聲」加稅之後,分別售賣軍火予台灣,以及勸巴勒斯坦主席阿巴斯不要提交立國建議。前者是討好軍火商,後者是討好猶太商人,原來美國商人之中猶太人佔很大部份。可惜阿巴斯並不賣帳,決意提交立國建議,同時奧巴馬上台時,已給猶太人一個親巴勒斯坦的形象,在此敏感時刻,勢必引起猶太商人的不滿。如此看來,共和黨控制的眾議院必定出盡辦法阻止巴菲特稅。
2011年7月19日星期二
生命樹
就如六合彩報一样,人總要為隨機的東西附加自以為的邏輯與秩序。當人們問這些問題時,其實忘了自己也是自然之一,一個很渺小的部份。
宇宙大爆炸、宇宙放睛。急速膨脹之中,粒子互相碰撞、結合,變成星塵,聚成星雲。星塵互相吸引,結合成第一代星體。然而第一代星體未有足夠能量支撐,很快就在爆炸中消亡。星體自身爆炸了,卻拋出大量物質,加速與其他物質結合。宇宙一直擴大,結合、消亡不停上演,很來變成了一個個星系。無數星系之中的其中一個,就是銀河系,銀河系西南的一個子星系,就是太陽系,太陽系中的一顆小行星,就是地球。
地球是一顆岩漿星球,初生之時不停爆發、流動,後來星體中的氧和氫結合為水,冷卻了岩漿的同時,也變成水蒸氣,再製造了大氣層。水越來越多,變成海洋,陸地冷卻。有機物在水和熱之中形成,繁衍,經過基因變異,細菌漸漸變成軟體動物。慢慢的,變成了植物,開始了光合作用。有了更多氧氣,更多物種變化出來了,無鱗魚在植物間游泳。到了志留紀,植物從海往陸地移民,「侵佔」了原本荒蕪的土地。
裸子植物、蕨類植物出現,、昆蟲、爬蟲類、脊索類以及地球一時霸主──恐龍相繼出現。就在生命繁盛之時,一顆隕石撞擊地球,一時間大部份生物滅絕,地球進入一個冰河時期。
你要問,為甚麼要你的兒子死?其實這是自然不過事。人人都會死,有些時死於自然,有些是死於意外,而意外又是多麼的自然!看,恐龍有想過為甚麼隕石偏偏在他們的時代撞下嗎?這就是自然,沒有邏輯,沒有因果。人在自然之中只是無關重要的渺小的一點,自然並不是有意針對,一切都只是偶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生物都只是跟隨天地的法則來走,隨財然運行而動,生與死都只是自然的轉化。
這樣的人生,有甚麼意義?
穿越生命有兩種方法,一種是通過自然,一種是通過慈悲。通過慈悲的生命,是給予的,是利他的,是充滿愛的;通過自然的生命,是自私的,是利己的,是充滿恨的。
現今社會,爾虞我詐,人人都想控制、利用他人去達到目的,純真的心已沒有了。在這個社會,要出人頭地,就要意志堅強。唯有比人強,才不會被欺負。這是社會規範之下的生存方式,埋沒良心的生存方式。
社會有很多規範,但越多規範,人性與自我就越是喪失。父親教孩子的方法是不停加入規範,就好像社會給予人們的規範。但後來,父親與社會來也不遵守規範,那麼我們要這些束縛來做甚麼?首先,大家要問自己,有這些規範的人生過得開心嗎?第二,再問問,這規範必必定要遵守嗎?人人都遵守嗎?如果兩者皆否,為甚麼還要跟隨?
最好的人生,應該是有愛的人生。自然的生命對人來說沒有意義,只有人與人的愛,建立了橋樑,生命才有意義。如果沒有愛,你的人生便只會是浮光掠影。愛不單對人有意義,更對自己內心有意義。愛是這個人造社會中的一棵樹,縱然被鋼鐵圍繞,卻總能茁壯成長,指引們正確的道路,不會在這個商業社會迷失。愛也能與死去的親人溝通,通過懷念,他們永遠在你心中。只要心中有愛,恩典處處都在,因為抱有希望的人生,才是真正值得一過的人生。
2011年6月12日星期日
炒作輿論﹕五毛出沒注意
明報 – 2011年6月12日星期日上午5:22
【明報專訊】艾未未被失蹤的首星期,twitter上多了很多抹黑他的帖子,以及反駁支持艾未未帖子的回覆。
那些帖子全都是說他多年前抄襲了誰人、私生活有問題之類,發帖的人全都是那幾天才開帳號然後不停發帖的。
這種人屬於最低級的五毛——人們一眼就看得出,然後便會把他們的帳號block掉。
傳說中的五毛曝光
所謂的五毛,內地的官方名稱是「網絡評論員」,用香港的說法就是替政府做事的網絡打手。他們的工作是在各大網上平台引導輿論,方法包括發帖唱好政府或者抹黑某人,又或者以挑釁性的帖子引發罵戰來轉移話題。在內地,「網絡評論員」不是什麼秘密,中共的各級黨政文宣機構也會公開招募,只是他們工作時是隱藏身分的。上面提到那些被人一眼便看出的五毛屬於低手,能夠長期引導輿論而不被發現的才是真正高手。
在香港,五毛的活動沒那麼明目張膽,在本地報紙找到可能是替政府或建制派做事的五毛公司文件之前,那一直只是個沒有真憑實據的傳說。香港有五毛其實不是什麼新奇事,在網絡界早已流傳一些五毛的例子,例如某些高登用戶被發現在同一時間貼出同一口徑的親共帖子,又或者有人發現一些懷疑是來自中聯辦的帳號等。本地報紙找出五毛公司的文件,算是把這些傳聞證實了。
為何建制需要五毛?
互聯網有點像開荒時期的美國西部,四處都是有待開發的荒野,這地方吸引了無數拓荒者,不論是網絡服務開發者、論壇版主、網台主持、博客、文化人、藝術工作者等等,他們在不同的地方開發輿論空間,這些空間也吸引了無數的移民,他們可能是在香港討論區傾計的用戶、在高登每日打肉搏戰的巴打(brother)、在fb分享新聞和相片的用戶。
網上世界像西部一樣,不是完全沒有法則,而是法則很有適者生存的叢林特色。在這個叢林裏,網民不論年齡和階級,都享有高度言論自由。在這裏,一個中三學生也可以反駁大學教授、任何人也可以用手機拍片然後放上YouTube吸引幾十萬人收看、任何學生都可以把政府高官在畢業禮的言論放上網讓全世界評理、網民可以在網上動員出反高鐵撥款的幾千人大軍。這個自由的世界,縱然可能有道德公審和欺凌等問題,但總的來說還是百駿競走,能者奪魁。習慣了上網的香港人(以學生至四十歲左右的成年人為主),能夠在網上找到更廣闊和更自由的言論空間,而這個空間,往往反過來對於現實世界的政治生態造成一定影響。
在網上世界,真理雖然未必愈辯愈明,但至少主張歪理的人和各大霸權的話語權還是很有限的。君不見某些在現實世界可以透過無止境的蛇宴和禮物攻勢搶選票的政黨,在網上世界的支持度幾乎貼地?原因不是他們沒有錢,而是他們在自由開放的平台上沒有可以說服到人的論述。同樣地,政府欠缺民意支持的政策,無疑是可以利用傳媒機器和立法會投票機器強行通過,但在網上世界還是被罵至焦頭爛額,有時政策甚至在現實世界中拋錨。
建制政黨和政府失去了網上世界的主導權,他們需要的,就是五毛打手。既然不能以理服人,便僱用打手「做媒」,企圖影響網上民情。
五毛就是打手
其實網絡打手在商業領域由來已久,很多企業也會僱用公關公司唱好自己、抹黑對手。根據現時的法律,只要沒有誹謗成分,那是容許的。不過,一如facebook請公關公司「唱衰」Google的事件一樣,曝了光的話,企業形象得不償失。今次專門為政府和建制派保駕護航的五毛公司曝光,雖然未知究竟他們的客戶究竟是政府、個別首長、中共、財閥,還是建制政黨,但這個政經利益共同體的形象已經大打折扣。如果是政府以公帑支付五毛,那更加是一年必須追究到底的政治事件。
五毛最多出現的地方是幾個主要討論區,因為相比起fb、微博、網誌和twitter,討論區的個人色彩比較淡、討論比較集中,容易引導話題。香港一些比較大眾化的論壇政論版已經被五毛攻佔,而「民風」最強悍的高登討論區,則發生過很多次「巴打vs五毛」的大戰(1)。
其實五毛在香港網絡上的影響力遠不如內地,因為內地資訊不流通,限制太多,討論道理的空間有限(例如有不合乎官方立場的討論會被刪除),加上內地網民花在入門網站的時間比香港網民多(2),他們比較容易受五毛影響。話雖如此,在香港的互聯網遇上五毛的機會也不少。網民還是需要小心他們的伎倆,不要被耍。
應付五毛手法
筆者在自己的網誌和不同的社交網絡上時會遇上不知是真心建制派或者五毛,面對他們的時候,我的處理手法不外乎以下幾點﹕
一,五毛因為是工作需要,他們的耐力比起一般的建制支持者強得多,而且看得出來有目的地擾亂討論。他們會有無限時間跟你糾纏,而且極盡挑撥之能事,所以如果發現有人不斷以流氓邏輯和人身攻擊跟你「打爛仔交」,反駁完他們的邏輯謬誤,然後講明不用再理會同樣言論便算。
二,如果有人以同樣的論調洗版,可選擇暫停其留言權限,因為洗版行為其實是妨礙正常討論的,這是所有網上平台的共識。
三,twitter上面那些突然開戶、突然大量發同一類帖的低級五毛,封鎖或者report spam吧。
四,至於討論區上的五毛,因為我只是「CD-ROM」(只讀不寫),所以見到討論區有心討論的人被五毛無止境的挑釁而離開,弄至「民不聊生」的時候,只好離開。高登討論區之所以珍貴,是因為那裏人流的確很多,而且用戶臥虎藏龍,令五毛那些劣幣驅逐良幣的策略未能得呈。
誰在害怕互聯網?
說到尾,互聯網這塊自由土地,仍未被政府和大財團壟斷話語權,是無權無勢的大眾最後的發聲空間。這也是為什麼最近政府開始想加強控制互聯網的原因——先有選管會打算規管網台,再有葛輝事件和取締網上惡搞作品的建議。政府這些舉動,加上五毛大軍曝光,其實是提醒所有習慣了網上言論自由的朋友,你們正在享受的自由不是必然的。
誰在害怕互聯網?看誰在搞小動作就知了。
(1)香港網絡大典「五毛黨」條目 :
http://evchk.wikia.com
(2)數據來源:Rick Martin, Chinese Internet Users Like Portals Best (9/6/2011)
http://www.penn-olson.com
文 庫斯克
http://hk.news.yahoo.com/炒作輿論-五毛出沒注意-212206325.html
艾未未訪問五毛黨——談輿論引導
明報 – 2011年6月12日星期日上午5:22
.........【明報專訊】香港五毛黨浮面,是北水南調抑或操盤者黔驢技窮,要出此下策,炒作輿論。無能可以炒作成英明嗎?難吧,於是將白色炒成臭黑。被失蹤的艾未未在3月時,曾經跟一個五毛黨員做了詳細的訪談。事緣,當日推特上突然冒出大量新註冊的帳号,攻擊@aiww帳号、或發大量無意義的推文加以干擾。艾未未於是發推徵求訪問五毛黨員。訪問透過電郵和電話完成。艾未未失蹤後,網上有博客刊載有關文章。被訪者自稱26歲,大學念新聞,曾經從事媒體工作,根據地在上海。「五毛」如何運作?《星期日生活》徵得艾未未太太路青的確認和同意,在此節錄刊登艾未未與又稱「輿論引導員」的幾個關鍵答問。
輿論有人炒作,繼住房之後,食物也被炒賣,導致價格不穩。香港人喜愛抽新股,這陣子豬肉牛肉貴得嚇人,麵包縮水,股民散戶頭腦發熱,幾多人知道兩件事的因果關連?
歷史則不能「被沙石」,那是遺忘的一個說法。奉勸謝太見學生前先備好課,或者,她應該拉大隊到哈佛跟何曉清博士上一個學期的六四課。
艾未未﹕介紹一下你的具體工作流程。
五毛﹕我們主要由某個人或者某小組負責一個較大的網站,我主要負責我們當地的BBS和新聞網,也經常會去騰訊新聞版塊。具體流程就是「接到任務——然後開始尋找主題——之後開始發帖引導輿論」這3個主要步驟吧。然後具體給你講解一下每個步驟都是幹什麼的。
首先接收任務,主要就是每天要保證打開郵箱,經常查看一下郵件,或者我們有一個QQ群,但是一般我們在群上不討論這些內容的。只是說有工作了,提醒大家查看一下郵件什麼的。一般在一件事情出來後,甚至新聞出來之前我們都會收到一封郵件,然後告訴我們什麼事件,什麼新聞,然後告訴你什麼方向。就是要告訴你一個大概的思想方向,去把網友的思想引導到這個方向,或者是去模糊一下網友的焦點,還是去煽動一下網友的熱情等等。
大概都會告訴你一二。明白這些指示後,就要開始尋找主題了,找到網站相關的文章或新聞後,就可以根據上頭定的總體方向,開始自己寫文章、發帖或回復評論等,這需要很大的技巧,你必須隱藏自己的身分,並且不能寫得很官方,要寫很多不同風格的文章,有時候甚至自己跟自己對話,吵架,爭辯等。總之就是造成一些假像,然後把網民的輿論引導過來。這裏面的學問其實很深。
在一個論壇裏其實有3種人是你要扮演的,一個是領導者,一個是追隨者,一個是旁觀者,也就是不明真相的群眾,呵呵。先說領導者,也是比較權威的發言者,一般都是在爭辯之後出現,開始拿出強有力的證據發言,以這種身分所說的話比較具權威,一般民眾對這類身分人的可信度很大。
而第二個﹕追隨者,裏面又分成兩種人,是對立的兩種人,他們扮演的角色要不停在論壇爭辯,爭吵,甚至對罵,這樣可以起到吸引旁觀者目光的作用,然後在爭吵的最後,領導者出現,拋出一些強有力的證據,然後把公眾的輿論都引到這個第三方的身上,然後目的也就達到了。至於第三種﹕旁觀者,其實他們大部分才是我們真正的目標「客戶」,也就是不明真相的網民,我們主要就是通過前兩種身分的扮演來達到影響第三方的目的,可以說我們屬於導演一樣,通過自編自導自演,然後去影響觀眾。所以有時候我也覺得自己挺人格分裂的。
艾未未﹕請說一件具體的、典型的「引導輿論」過程。
五毛﹕這個其實沒什麼典型不典型的,因為太多了,大大小小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我隨便給你舉幾個,你就明白了。國家的事情比如汽油漲價這個事,每次油價要漲的時候我們就會接到通知了,「穩定網友情緒,轉移公眾注意力」等等,然後第二天新聞一出來,跟帖的肯定都是大罵國家,大罵中石油、中石化,所以我們這時候就要出現了,像油價房價這種新聞,跟一些事件新聞不同,本身就不存在傳言或闢謠什麼的,所以遇見這種情况時,我們大部分都是採取模糊焦點和轉移大眾注意力的方法。
舉個比較成功的例子,有一次油價大漲,在騰訊新聞的評論裏大家都在憤怒的罵政府、罵中石油。這時候我登陸一個ID,發了條評論大概是這個意思﹕「漲吧,隨便漲,哥不在乎。最好漲到50塊錢一升,活該你們這些沒錢的窮人開不起車。正好不用出來佔道路,以後馬路就應該有錢人才能在上面開車……」等等,這類聽起來非常欠打的話,目的就是激怒這些網友,把大眾對油價的憤怒和注意力轉移到我身上。
艾未未﹕能否列舉你通常所做的評論內容?
五毛﹕直白的說政府好,直白的說誰誰賣國,那種沒技術含量的評論網友現在見的太多了,一看都知道是怎麼回事。我的評論一般遵照的原則是﹕絕對不正面的去讚美政府或批評一些負面新聞。而且說話的語氣、身分、立場一定要是網民,一定要看起來像是最不明真相的那類群眾,這樣才能引起網友共鳴。總之就是要從側面去引導網民,讓他們不知不覺就把重點給轉移了。
比如我說過的油價問題,「油價就應該很高,讓開不起車的窮鬼都坐地鐵是應該的」,這個評論就可以造成混亂大眾注意的效果。
艾未未﹕技術手段,你也提到了,關於你扮演3個角色,這是一個通用的方式嗎?還是有其他的方式?
五毛﹕方式太多了。我不知道該怎麼講,是一種類似於玩心理的那個感覺,知道吧。剛才也提到扮演3個角色,演一齣戲這種,還有一些其他,怎麼說呢,我們現在的網民,應該說他們要比以前有思想多了,這個是我自認為的。以前你不管發一個什麼,比如說稍微負面一點消息,傳得很快,而且愈說愈厲害,還都很相信。但是現在很多時候,包括有的事件吧,網民都會想想,是不是炒作?有時候我們方法很多的,你也可以把一件壞事情,使勁往壞上說,說到那種天花亂墜,讓人一看就覺得胡編亂造的,其實也是像負負得正一樣,壞到一定程度,他也會覺得是不是沒那麼壞了。
艾未未﹕除了事件目標,有沒有什麼人物目標?比如說艾未未,他本來就是一個超級壞人,對他應該干擾,當然你可能不會,但是有可能會有這種類型的指令嗎?
五毛﹕這個有可能,應該是有的吧,比如說達賴問題的時候,當然我沒有參與這塊。但是我想在達賴這個問題上,應該全國範圍內會有引導的,不然我覺得今天中國的民眾啊,對達賴不會有這麼強的一種憎恨心理吧。當然我也不知道我了解的是真是假,所以一定要做好保密啊,我覺得在這個達賴問題上,包括在法輪功這一塊,中國做的確實比較過分了點,據我了解,確實是比較過分點兒。在我接觸這個圈子之前,我一點也不知道。但是我們國家所有人都對這兩人相當憎恨。所以我覺得整個輿論控制、思想控制,凡是控制的比較好的,應該會有這種人參與的。
艾未未﹕「我也確實想讓人了解一下我們這個行業,我們的作用其實有負面的也有正面的」。你能說說哪些正面作用?哪些負面作用?
五毛﹕很多時候,可能有一些無聊的網友發表一些虛假的或者造謠。這時候有很多不明真相的群眾就會去相信,然後附和。也有時候某些事件發生以後大家都不知道真相,很多人就開始猜測了,然後也會有一些虛假的謠言出來,所以這個時候如果沒有我們出來幫助大家尋找到一個正確方向,告訴大家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那麼可能一傳十、十傳百,到最後假的也變成真的了。當然,也有時候我們確實自己也知道這件事情政府做的不對,我們自己也想罵政府的時候,但是還不得不幫着政府說話,所以有時候我也知道我們這樣做是助長政府推卸責任的風氣。
艾未未﹕這種輿論導向,你談到有時候是有必要的,你認為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到國內網絡。當然,推特當然是另一回事兒,像新浪啊主流的這些或是QQ群這些輿論導向?效果是很明顯的嗎 ?
五毛﹕我覺得應該會影響不少。其實我跟你提過,中國的網民其實挺傻的,不知道你有這種感覺沒有?
艾未未﹕因為他的信息本來就有限,所以在有限的信息裏,他很難表達政見。
五毛﹕我是認為他們很容易被煽動。我很容易控制他們,我想要他們怎樣,我稍微用一點心思就可以,很容易,所以我認為這個影響應該不算小 。
(全文見www.xinlinyang.com/?p=256)
2011年6月8日星期三
關於荷蘭人的姓氏來源(轉自網上)
一個人有名有姓似乎是最自然不過的事。在中國,陌生人第一次相見時最常問的就是“尊姓大名”。中華姓氏歷史悠久,百家姓源源幾千年,不管姓什麼的人都很珍惜自己的姓。傳統上在外地出生的人要歸鄉歸宗認祖。如果有人說不知道自己姓什麼,一定會引為笑談。 如果300年前你在荷蘭碰到陌生人問“尊姓大名”,對方一定會吃驚地瞪大眼睛,以為你是外星人,因為那時的荷蘭人沒有姓來“尊”。荷蘭人堂堂皇皇有姓氏是在拿破崙征服荷蘭以後的事。法國人統治荷蘭後覺得荷蘭人由於沒有姓,重名的又多,在戶籍管理上極為不便,徵兵、征夫也容易引起混亂。於是乎,法國統治者要荷蘭紅毛們限期報上姓來,報不上來者由典籍官隨意安上一個,這也就有了荷蘭五花八門、雅俗兼有的姓氏。 大體說來,荷蘭的姓氏可歸納為:職業、居住地、本人特徵、父名及其他共五類。當時人們的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加上對姓氏這新鮮事也不那麼嚴肅,於是在選擇什麼作姓時頗有隨手拈來,或觸景生情的味道。
以職業為姓的很多,比如:Bakker—麵包師,de Boer—農民,Schoenmaker—鞋匠,Hoedemaker—製帽人,Visser—漁民,Van der Kuip—篾匠,Van Bruier—釀酒師,Bosman—伐木工,等等。因為在荷蘭當時工業不發達,製作麵包大概是很大的行業,每個村鎮都有麵包房,所以當你翻電話號碼本時,就會看到Bakker是一個大姓。筆者的一位同事姓Tempelmen,這是一個有來歷的姓。在當時荷蘭沒有宗教自由,傳教是地下活動,地點往往選在某位傳教人家裡,作東的人就稱為Tempelmen,後來人們把它用來作為姓氏。以居住地以及居住地的地理狀況作姓也是很普遍的。來自Weert的人就姓van Weert(van為從那裡來的意思);來自Rosmalen的人就姓van Rosmalen;住在小溪邊的人姓Beek(小溪);住在堤壩邊的姓van Dam(壩)或van Dijk(堤);住在某角落的人就姓van Hoek(角落);在小山坡居住的姓van der Berg(小山包)。
荷蘭最大的姓氏是de Vries。 Vriesland(現稱Friesland)號稱為荷蘭的少數民族地區,那裡有完全不同於荷蘭語的語言,那裡出來的人都以是Vriesian(福利士蘭人)為自豪,無怪乎那時那麼多的人取de Vries為姓。
以外貌、性格等特徵為姓也是較常見的一種。如大塊頭姓Groot(大),小個子姓Klein(小),高個子姓Lange(長)。儘管他們的後代的尺寸早已發生了變化,但祖宗留下來的姓還是不能隨之改變的。根據人的皮膚顏色深淺,有姓白—de Wit,姓黑—Zwart,姓棕色—Bruin。還有以年紀為姓的,年輕的姓de Jong,年老的姓de Oude。可是電話號碼簿上姓de Jong的人較姓de Oude的多得多,可見人們非常喜歡年輕。
以父名為姓的較簡單,在父名後加上sen。如Peter的兒子姓Petersen,Jan的兒子姓Jansen。 Jansen為荷蘭的第二大姓,由此可想像當時名字叫Jan的非常多。
除上述四類較正規的姓外,荷蘭姓氏中有不少十分有趣。個中原因可能是有人性情詼諧,或被典籍官隨意安上,形形色色,令人捧腹。如van der Scheer(剪刀),Dik—大肚子(胖子),Kool—白菜,Schaap—綿羊。 Delft市醫院的一位醫生姓Pannenkoek(烙餅),這也許是因為他祖先登記時手上正拿著烙餅。給某人登記時聽見布穀鳥叫,此人就姓上Koekoek(布穀鳥),聽見鋼琴聲就姓Piano(鋼琴)。典籍官問某人想姓什麼,而那人若回答“從來沒有想過”,這人就姓Nooitgeoagt(從沒想過);當某人想不出姓什麼好而重重地嘆了口氣時,就姓Puffelen(重重嘆氣);某人登記時身上有鹹魚味就姓Pekelhagring(特鹹的魚)。也許當時場面還較歡快,導致有人姓Niemandsverdriet(沒有人傷心)。有人帶上嬰兒去登記,典籍官給安上姓Naaktgeboren(赤條條生下來)。
以此類推,雲達法的字面意思就是「來自於那個特區的」
雲佩斯的名字太亮了……
Robin Van Persie荷蘭語Persie的意思是兵工廠……
也就是……來自阿仙奴的robin……
N多年前他祖宗就想好要送他去阿仙奴???
話說史迪基倫堡這個姓氏是就「甚麼」的意思。
2011年6月7日星期二
激到萬曆生蝦咁跳嘅奏疏--《酒色財氣疏》
《酒箴》:耽彼麴櫱,昕夕不輟,心志內懵,威儀外缺。神禹疏儀,夏治興隆。進藥陛下,釀醑勿祟。
《色箴》:艷彼妖姬,寢興在側,啟寵納侮.爭妍誤國。成湯不邇,享有遐壽。進藥陛下,內嬖勿厚。
《財箴》:競彼鑼鐐,錙銖必盡,公帑稱盈,私家懸罄。武散鹿台,八百歸心;隋煬剝利,天命難湛。進藥陛下,貸賄勿侵。
《氣箴》:逞彼忿怒,恣雎任情,法尚操切,政戾公平。虞舜溫恭,和以致祥;秦皇暴戾,群怨孔彰。進藥陛下,舊怨勿藏。
皇上之恙,病在酒色財氣也。夫縱酒則潰胃,好色則耗精,貪財則亂神,尚氣則損肝。
以皇上八珍在御,宜思德將無醉也,何日飲不足,繼之長夜。甚則沉醉之後,持刀弄槍。
以皇上妃嬪在側,宜思戒之在色也。夫何幸十俊以開騙門,溺愛鄭氏,儲位應建而未建。其病在戀色者也。
以皇上富有四海,宜思慎乃撿德也。夫何取銀動至幾十萬兩,索潞綢動至幾千匹,略不知節。甚或拷索宦官,得銀則喜,無銀則怒而加杖。皇上無宜自解,何以信天下,而服沂之心耶!此其病在貪財也。
以皇上不怒而威畏,宜思有忿速懲也。夫何今日杖宮女,明日杖宦官,彼誠有罪,置以法律,責之逐之可也,不必杖之累百,而不計其數,竟使斃於杖下。此其病在尚氣也。
皇上誠嗜酒矣,何以禁臣下之宴會;皇上誠貪財矣,何以懲臣下之饕餮;皇上誠尚氣矣,何以勸臣下之和衷。
2011年5月14日星期六
地球撞向太陽的夢
正常來說大氣層會蒸發掉,不過夢中假設沒有蒸發,動物暫時還沒死去。不過外面太熱,有隻鷹飛了進來。我一手抓著,把牠的頭向洗手盤一敲,一會兒有野味吃了。
正常來說,因太陽引力及地球自轉速度減慢的關係,地球向太陽前進的速度會越來越快。「地球真的玩完嗎?」當然了,妹你了用擔心,今次人類一定「實死無生」。越接近強大的引力,由於不同位置的前進速度不同,我們就會被拉成麵條型,同時,越接近引力核心,時間就會越慢。最後,我們是看不到地球被吞噬的,因為在之前我們的時間幾乎「完全靜止」。
媽走進來,說:「吃麵了。」
好吧,現在走出房間。等等,妹的反應明顯較早出現,不就是距離不同而時間差距增大嗎?(這裡有誤。如果引力在前方來,在前方的人動作會明顯較慢,情況有如看在黑洞旁的人,是幾乎完全靜止的)
走出房間,看來已接近光速,即是地球幾乎到達被吸走的時候了。影象變成弧形,向前方某一點匯合。完了。
人們可以做甚麼?可以像夢中最後的一段,漫畫巴菲特坐在書桌前,桌上放好文具和一張白紙,一邊欣賞太陽的白光,一邊等死。好好記著這一刻,等一會死了之後,就把看到的景象畫/寫下來!
2011年5月11日星期三
寫咗唔好浪費,關於廿二世紀殺人網絡的故事解釋
問:
我想問ge係 錫安都係程式ge一部份?
到最後主角都係死左 咁到底改變左d乜野?
同埋母體個程式係咪人寫出黎? 整係知個咩kfc阿伯係母體之父 先知係母體之母
d人講到後者要搞革命 所以引領第六代ge neo去做以往唔同ge決擇
答:
簡單講一次啦
錫安係程式一部份,你睇到嘅所有野都係程式嘅一部份
所有「人」都係程式
主程式係一個社會演變模式,由一個「母體」演變出來,各個「程式人」去演化一個社會
大部份「人」都係正常,模擬到有七情六慾,但當中有d「人」程式出錯,呢個時候agent就會出現。agent係一個除錯程式,負責將所有唔跟社會嘅程式消滅,包括知道呢個「人」知道自己只係「程式」,所以主角最初做野時無事,當發現自己世界唔真實時就開始俾人追殺
呢個「人」係會繁殖,變成一個社會,但當社會去到咁上下時,主程式就會reload再嚟過。呢一個重頭嚟過嘅reload就好似你去網吧,每次關機再開機都會reload「設定嘅程式」,上手打安裝過咩野、入過咩密碼都會無晒紀錄,之前已經reload咗5次。reload需要種子程式俾下下次世界繁殖用,即係第三集開始呀伯講嘅「選出幾個人生存」,加入去「設定嘅程式」
呀伯同先知都係主程式嘅一部份,呀伯所做嘅野就係要將世界引導去最後方向,即係睇住世界改變,最後叫主角選人。先知係管理者,睇住有咩事發生,同時收起部份程式,等主角「選擇下一代」時用。
一般agent殺程式,就一次過消滅,即係你按ctrl+del,永不翻身
先知收埋程式嘅地方即係錫安,可以話係matrix2.0,即係資源回收筒,當主程式想 reload時,都會順手洗埋資源回收筒嘅野,即係第二三集嘅入侵
故事其實係講第6次reload前「社會」變遷同主角運作,不過,當中出現兩大變數,一個就係主角有感情,對女主角發生愛情。第二個就係第一集尾,主角同 agent打時,agent打入主角體內,得到「人類」「繁殖」嘅程式碼
1.主角頭5次 reload都無愛情,所以佢係老伯面前選擇「選人出來reload」。今次對女主角有愛情,所以選擇出去救女主角。呢樣令呀伯「即係主程式嘅監視者」好有興趣。
2.agent係常駐嘅殺毒除錯程式,本身無繁殖功能。而家有繁殖功能,佢就結果殺毒功能,幫自己繁殖去統治程式嘅世界。即係話除咗程式「中毒」並感染其他正常程式。
點解agent打主角先會有轉變,殺其他人又無呢?因為主角與別不同,係key,reload嘅關鍵程式,有與別不同嘅能力
先知知道agent受感染,出事了,於是安排自己俾agent殺,埋伏係agent入面,搵出有咩問題
你可以諗到,殺毒程式中毒,主角又唔想reload,主程式都無符。主角想保留而家世界唔去reload,所以最後走去同主程式講數。由於agent同主角打嘅時候,agent同主角有接觸,係可以互相溝通源碼,於是主程式進入主角,而主角同agent打,故意打輸俾agent再進入主角。因於先知先進入去搵agent有咩問是,主程式一進入agent,主程式就可以搵到agent嘅碼有咩出錯,就可以幫佢debug,「世界」就可以照常運作,最後主程式係照同主角嘅約定,無reboot部機reload原始狀態
問:
即係根本無人類存在?所有人都係程式做出黎??
根據佢前傳所講
話係人類打輸比ai
由於呢班機械無陽光就活動唔到
所以人類用核彈遮蔽天空
點知機械利用人類作電池使用
為左不斷繁殖人類使有不斷的電池提供
所以創造左個母體比呢班人類
隱瞞同控制佢地
如果好似你所講咁
其實個故事想帶出d咩意義
答:
呢個講法有個致命缺點
就係地底一定係現實
但有兩點見到唔係咁
第一,第二集結尾主角可以係地底用「超能力」
第二,第三集頭主角否定咗「救世主」講法,你呢個講法係地底流傳嘅講法
前傳有咁講?唔知道
只知道前傳講咗一個「日本」故事,話說有一次程式出錯,日本一間學校時空無限loop學生發現咗咁嘅漏洞,覺得好好玩,於是玩落去,但呢個漏洞俾主程式發現咗再修復,於是無咗呢樣野
有個學生發覺呢一點好奇怪,佢就去查,點知佢呢個行為其實係「發現世界唔真實」,主程式係唔容許咁嘅事,於是agent追殺佢,地底班「人」收到指示,就去搵呢個學生,話俾佢知咩事,同埋俾佢揀:一係死,一係就食藥去「地底」最後呢個學生食咗藥,佢亦即係第三集操作機械人開門嘅後生仔
所有人都係程式
呢個只係一次程式演變中偶發事件
第五次reload之後嘅偶然變化
意義?愛可以改變一切、真正愛人愛世界係唔會拋棄對方
同埋話你知電腦除錯程式都中毒嘅話,係好危險的
問:
表達愛呢樣野
竟然要用到咁複雜ge概念...最後係改變左matrix唔洗reload
所有人可以繼續生存
有冇話選擇繼續生活係母體 or 返現實
答:
返現實?佢地只係主程式設計場境之下嘅子程式
作用就係繁殖同建造世界
俾主程式觀察
即係等於你 the sims入面小人物自以為自由生活,實際只係跟程式生活無人係真係,所以無所謂現實
最後係公園內,見到第三集車站嘅小朋友
佢個程式就係幻化彩虹
呀伯同先知話,呢個係主角被呢個「世界」嘅禮物,即係唔使俾人reload,繼續演變落去
呀,仲有一班知道呢個「現實有問題」而自救嘅程式
佢地組成一個地下組織
就係第三集見到嘅黑幫同埋火車司機個班人
由於佢地怕agent,而agent可以扮其他人埋身殺佢地
所以一直武裝兼唔信人
問:
作用就係繁殖同建造世界俾主程式觀察<---唔係好明
咁即係有咩用
同埋呢班人ge bug點解會令到母體有機會毀滅
最後
點解母體又可以唔洗reboot
無左以前d bug 可以繼續run落去
答:
作用就係繁殖同建造世界俾主程式觀察<---
佢地所存在嘅世界,其實係一個電腦程式,主程式建構呢個世界之後,搵幾個人開始發展,去觀察下「人類發展」嘅故事。而d所謂嘅「人」,其實係一班有繁殖能力嘅「模擬人類程式」,所以呢班人好似sims咁,生活就係為咗俾呢個「世界」發展落去,俾設計程式嘅「主程式」觀察。
但繁殖中間會出現好多問題,到問題多到某個地步,主程式就會要「主角」選擇幾個人保留,然後reload最初場景,放呢個幾人去再玩過。叫主角選人而唔係主程式自己選人,其實都係一個觀察過程
同埋呢班人ge bug點解會令到母體有機會毀滅<---
問題係:除錯程式agent受感染,而就算reload,呢個程式都可能會一直受感染,所以要幫agent debug先
最後
點解母體又可以唔洗reboot
無左以前d bug 可以繼續run落去<---
其實上面講過了
主程式要解決呢個bug,要搵人去搵到問題所在,於是先知首先引agent「食」咗佢,「同化」咗先後搵出問題所在。但同化咗之後點話俾主程式知呢?
第二步就係主角同主程式連接,即係第三集最後主程式插支野去主角度,再返去已經全部受感染嘅世界,搵agent打過
agent最後打一拳落主角度,諗住可以連接並同化,點知一連接就同主程式連接咗,同時就將先知辨別到嘅bug輸出話俾主程式知,咁一對比之下,就知到要刪咗咩碼了。
所以主角係度係做一個連接用嘅程式,預咗俾agent打中
由於主角搵主程式,話要聯手debug時,提出要求話要保留呢個世界,所以最後無殺到所有人,回復原狀
2011年3月17日星期四
李白《靜夜思》的解釋
好吧,我找了一會,發現網上的解釋十個有八九個都是錯的,就連兒童唐詩書藉也是錯錯錯!關鍵在「床」字。
床就是床嘛,不就是睡覺的床?李白睡醒了看到月亮,不是嗎?
這種想法絕對是錯誤的。如果是睡覺的床,很容易發現邏輯上解不通。首先,如果是睡床前看到月光,月光會照在甚麼位置呢?當然是床上了,於是就不會出現「疑是地上霜」。既然月光照到地上,就不會在睡床上看到月亮。不信大家有機會試試看。
如果是臥在床上午夜夢迴,第二句就有問題了。明月清朗照到室內,必然是秋季無雲大好天氣,秋季轉涼,正常會開大窗戶睡覺嗎?這是其一。其二,就算天氣未轉涼,在床上真的可以透過窗看到月亮嗎?如果有一點古代建築知識的就知道,古代一間房間,床並不是對着窗戶的,而是一邊靠牆,三邊空着或有一邊靠櫃,離窗口較遠的。再加上古時窗戶不會太大,視角就不會太大,要在床上看到月亮,月亮必需後房子成斜線,並盡量貼近地平線才可。難度太大了吧?
不在睡床上,還有甚麼可能?答案是井口。「牀」字本身解作木架,亦是指一個木製可以睡覺、閒坐、吃喝、讀書的架子,漢朝人就愛招待朋友到床上吃喝談天,後來演變成專門用來睡覺的睡床。木架式的東西也叫做床,而在井邊的木製欄杆就叫做井床。如果用井床去解釋就合理得多了。
深秋。我倚在井邊,一輪明月掛在天上,給地上、身上灑上一層銀粉,就似結霜一樣閃亮。我抬頭一看,今天的月亮,就好像從前看到的那樣。低頭細想,在家鄉真的看過這種景象呢。
明白未?
2011年3月12日星期六
驚蟄是甚麼?
驚蟄是二十四氣節之一,指的是春天來了,天氣回暖,時有春雷驚醒萬物。
驚蟄的蟄字,是指蟄伏的動物。冬天各種動物都要冬眠,連植物也多數減慢生長。到了驚蟄前後,大地回春,植物長出綠葉,動物開始起來覓食。這時候間中會出現雷雨天,於是古人就認為是雷聲驚醒了蟄伏的動物。
農業來說,驚蟄前後是忙碌的春耕日子。廣東習俗中,驚蟄則是「打小人」的日子。打小人的方法是:將對方的時辰八字姓名寫在一黃紙上,黃紙多數是人形,然後用鞋底等硬物一邊打一邊詛咒。
2011年3月8日星期二
We Are Seven by William Wordsworth
We Are Seven by William Wordsworth
--A Simple Child,
That lightly draws its breath,
And feels its life in every limb,
What should it know of death?
I met a little cottage Girl:
She was eight years old, she said;
Her hair was thick with many a curl
That clustered round her head.
She had a rustic, woodland air,
And she was wildly clad:
Her eyes were fair, and very fair;
--Her beauty made me glad.
"Sisters and brothers, little Maid,
How many may you be?"
"How many? Seven in all," she said
And wondering looked at me.
"And where are they? I pray you tell."
She answered, "Seven are we;
And two of us at Conway dwell,
And two are gone to sea.
"Two of us in the church-yard lie,
My sister and my brother;
And, in the church-yard cottage, I
Dwell near them with my mother."
"You say that two at Conway dwell,
And two are gone to sea,
Yet ye are seven!--I pray you tell,
Sweet Maid, how this may be."
Then did the little Maid reply,
"Seven boys and girls are we;
Two of us in the church-yard lie,
Beneath the church-yard tree."
"You run above, my little Maid,
Your limbs they are alive;
If two are in the church-yard laid,
Then ye are only five."
"Their graves are green, they may be seen,"
The little Maid replied,"
Twelve steps or more from my mother's door,
And they are side by side.
"My stockings there I often knit,
My kerchief there I hem;
And there upon the ground I sit,
And sing a song to them.
"And often after sun-set, Sir,
When it is light and fair,
I take my little porringer,
And eat my supper there.
"The first that died was sister Jane;
In bed she moaning lay,
Till God released her of her pain;
And then she went away.
"So in the church-yard she was laid;
And, when the grass was dry,
Together round her grave we played,
My brother John and I.
"And when the ground was white with snow,
And I could run and slide
,My brother John was forced to go,
And he lies by her side."
"How many are you, then," said I,
"If they two are in heaven?"
Quick was the little Maid's reply,
"O Master! we are seven."
"But they are dead; those two are dead!
Their spirits are in heaven!"
'Twas throwing words away; for still
The little Maid would have her will,
And said, "Nay, we are seven!"
2011年3月2日星期三
派錢?如何派?
前幾日信誓旦旦沒有修改空間的曾俊華,過幾天就飄移轉軚,其實是意料之內。今年是選舉年,左中右各派自然拿財政預算大造文章,這是很正常的。政府見到連建制派也不滿,擔心立法會無人支持自己,修改一下也是正常的。但這就顯出政府的無能、財政預算與市民脫節了,不然擔心甚麼?
派錢真的有用嗎?
派錢的政治作用大於經濟作用。派錢的意思是:「你唔滿意呀?俾錢你同我收聲。」最無可奈何之下才做的事。看看澳門,為甚麼人家每年派錢?除了大量財政盈餘外,還有給未受惠賭業的人「掩口費」的意思。收了錢,大家歡喜,我識做時你識做啦!可惜派錢一出,背後的意義更大:沒有解決當前問題的方法和意思!
衣食住行樣樣有問題
衣食住行對很多香港窮人來說,一直都是大問題。衣服食物樣樣貴,粟米斑塊飯33元至35元,怎樣吃得消?這邊廂來貨價貴,那邊廂大業主說要加租,食肆零售怎能不加價?米價呢?十公斤米要百多元,根據某食米達人說,近期的米不單貴,而且品質差得很!從前十元四支的粟米,剛有人報告說要六元一支。從前十元足夠煲湯的豬肉,現在買十多元還嫌縮水(或注水)了!
住呢?08年我看過11x萬的樓,現在要19x萬以上。千多二千元多的板間房、籠屋,佔去低入息人口的收入一大截。香港不是不夠住宅,住宅與家庭比例一向超過1,即是住宅多於家庭。為甚麼大家住的地方越來越小?可以買得起租得起的地方越來越少?財政預算沒有正視公屋、居屋的需求,也沒有正視資金炒樓帶來的壞影響,當然沒有做甚麼去改善情況。
行方面呢,市民交通支出一向龐大,之前的交通津貼換了家庭為單位,令不少低收入人士不合資格。其他人呢?交通工具可加可減機制呢,甚麼時候會減價?小巴建議增加座位換取三年不加價,政府一口拒絕,這是那門子的腦袋想的!
沒有正視遠一點的危機──長者與醫療
政府每年增加千多個宿位,當中二百多個屬於需要長期照顧的行動不便的長者。問題是現在排隊輪候宿位的長者,輪候時間可能比公屋更長!一千幾百個宿位無可能應付如此大的需求,很多長者在特時已過世。這方面的投資足夠嗎?遠遠不夠!還有醫護人員的培訓與投資呢?影也沒有!
大家知道香港人口急遽老化,再過十多年,退休人口佔香港人總數的四份之一。未來長者醫療福利是大挑戰,為甚麼不開始去解決問題?政府當真是「今天的事今天做,明天的事明天做」?
再看醫療方面,醫管局不時說人手流失嚴重,好應該增加薪酬吸引更多人進公立醫療系統,以保障運作正常及擴充所需。有去過看急症的人都知道,急症室經常有不少人排隊。隨著貧窮長者越來越多,需求只會有增無減,實在有擴充的需要。除非政府認為窮人為慳錢不會看醫生吧!另外婦產科人手及床位也不足,只要去某親子網站看看就知道,但似乎沒有這方面的支援。
派錢真的改善問題?
派錢可以解決燃眉之急,但不能解決當前社會問題。以上種種問題都要用大手術處理,不是每年派錢就可以的。正如食物銀行每三個月收一次政府資助,只夠向個人提供七個星期的糧食,其餘七個星期得自己想辦法。為甚麼他們要去食物銀行?不是純粹「無得食」的原因,「無得食」背後還有很多種種根深蒂固的問題,有些人就算每天做十幾小時,得到的薪金仍是太微薄。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動用各種大手術才行!
換個腦子才有意識行動
政府為甚麼不去解決這些問題?相信有不少人都覺得,政府管員與民脫節。某些愛喝紅酒的高官,根本就沒有「窮人」這個概念,或者打從心底裡認為窮是「抵你死,鬼叫你唔發奮」,終日沈迷於60-70年代獅子山下的故事,而不知人間何世。
這些人腦袋最大的問題,就是「新自由主義」經濟觀中毒太深。新自由主義崇尚自由經濟、大市場小政府、市場決定論、市場調節、全面競爭、外判、福特主義目標為本管理、GDP至上、盈利增長至上。政府將領匯上市就是一大好例子。然而他們不知道這種做法對低下階層來說是致命的,或有心不去理會。市場調節真的是好事?套用凱恩斯的說話:「長遠來說,我們都死光了。(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你叫三餐不繼的人等物價回落?還是叫等入老人院的長者自然死亡來「市場調節供求關係」?
醫療、長者、窮人──香港三大長遠問題
醫療、窮人問題可能大家看得多了,或者說說長者問題。十年後每四個人就有一位是退休人士,再過十年八載,這些人的醫療及日常照顧問題將會成沈重負擔。到時候不要推廣甚麼多些照顧長者之類的廣告了,照現今高通脹低增長的環境,只會越來越多人手停口停,越來越多長者,如要人照顧的話就要到「日托」,即日間安老院舍。人手培訓及設備方面需求都很大。怎樣面對呢?好吧,今次賣大包不收錢,說說我的看法。
老人城。在深圳距香港一小時車程的地方買地,建大型老人中心。無論需要長期照顧,還是不必特別照顧的本港長者都可以入住,收入按家庭可負擔支出來釐定。廣州到香港各間大學的醫學院、社工系、工程系等,都可以參加計劃,派學生實習之外,亦可以派人來做研究、試新藥、試新科技。參加的大學需分擔一些日常開支。另外城中開設各種店舖,由不必特別照顧的長者幫手打理,收入長者與管理者分成,長者可以用來再消費,管理者可以用來分擔營運支出。另外還可以開設直通車,接載長者的家人來回探親,並刺激城中消費。這樣做不單大大紓緩宿位排隊的問題,更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培訓基地,供應大量護理、社工人員投入香港長者服務。
喂,還有十幾年才發生問題,現在想也太早了吧!人家日本大企業,八十年代已經想到長者服務問題了,買地、建屋、培訓需時,現在還早嗎?
錢用在最重要的地方、用於最需要的人,才是真正的用錢之道,這樣派得值得。現在不分情由派6000元,值得嗎?